大學時我就讀財金系,尤其看財務報表的相關課程讓我特別有成就感,也催化我在大二開始進出投資市場,一開始很幸運,從股市、外匯等等都有不錯的獲利,讓我信心大漲槓桿越開越大,最後在外匯的槓桿跳水下賠掉了六位數的獲利金額。回頭想想,當時的投資獲利並不是眼光精準,而是運氣成份居多,因為研究的還不夠透徹,也低估了投資風險。如果問我在投資前要先做好什麼,那我會覺得
1.穩定的儲蓄累積投資本金
2.本業相關的自我投資
3.人身醫療相關保險非常重要。
如果已經滿足了基本盤,那再來進入投資市場,並且要對於投資商品有一定了解與確認自己的資產是否能夠承受投資風險。
數位銀行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棒的 app 工具,你點開畫面就等於進入銀行,轉帳、管理帳款等都很便利,這也是我剛開始使用 Bankee 的契機,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利率最好而選擇。我目前只有兩個圈友,現階段都會等到五萬元 2.6% 利率快到期時,才邀請下一個人,讓這個優惠延長。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立刻快速擴張圈友來增加五萬元的額度?回到我的基本盤三要素,重點一定要先放在主要目標上,時間跟多的金錢應該要放在自我投資學習,剩餘的錢再做投資規劃。當確認主要項目完成後,再去進行下一階段,或許我在完成目前學程後,會再來規劃如何快速擴張圈友。時時回顧跟釐清目標的同時,其實你就正在將價值最大化。

把目標分成小小關卡
一一擊破就可以達到理想收穫
小時候家裡有一整套的金庸小說,我喜歡武俠小說裡面每個關卡的節奏,每個階段都是為了更好的結果而經歷的,因為金鏞小說的啟蒙,我也把這個概念運用在儲蓄及自我學習上,像是儲蓄就要規定自己定期定額的執行,而且 Bankee 的利率比定存高,更要好好要求自己把錢存下來,也可以運用同家銀行的信用卡消費,清楚管理支出及收入。除了儲蓄之外,像是運動健身或是自我投資課程等等都是一樣的原則,將每週設定一個小目標、每月設定一個中目標,按照時間檢視,我定期存錢也會定期打籃球,無論是瘦身還是儲蓄,就像分階段打怪一樣,都可以在年底有理想的收穫。

不穩定時
就用最『簡單』的大原則理財
畢業之後,我選擇跟學長一起創業,創業的路很辛苦,一面要有營收,一面要學習產業各面向的新知,我們創業的範疇跟行銷及軟體相關,因應數位時代,也要同時學習科技法律的 Know-how,這個都會佔據我大部分的時間,而且創業前兩年收入不一定穩定。在不穩定且時間又少的情況下,一定要用最簡單的原則理財,舉例來說,我常常三餐叫外送,那我就要在清楚自己的消費需求下,用最低的成本買進,因應的動作就是要找外送回饋最多的信用卡,但是我沒辦法一一研究每張信用卡的利多,所以我把最大需求『叫外送』作為標的,以可回饋最多的信用卡為主,只刷同一張卡,消費也簡單化。而儲蓄的部分亦然,把每月要存的錢放在利率最高的地方,簡單不用想,最後多出的時間可以去研究股票。越不穩定的時機,越要用『簡單』的方式達成目標。